您的位置:05>05详情
返回列表

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短期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防控中一些新的服务需求和供给应运而生,对有效抗击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方向,疫情的短期影响难以改变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趋势。现阶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六稳”需要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顺应发展趋势,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引导需求有序释放,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疫情对服务业短期发展的影响将在二季度后逐步消退

从往年情况看,一季度是全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时段。由于此次疫情防控始于春节假期前,对各类服务消费活动形成一定抑制,部分商场、餐馆、酒店、影剧院、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所暂停营业。尽管部分消费转移到线上渠道实现,但总体上仍难弥补行业的损失。

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居民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多并没有消失,只是推迟了消费实现的时间,根据“非典”疫情发生前后消费市场变化来判断,居民消费意愿将在疫情结束后回归常态,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将快速释放。考虑到二季度小长假较为密集等因素影响,预计多样化服务消费以及汽车等耐用品消费将较快增长。受此影响,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有望出现补涨。同时,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对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也将明显反弹,有利于拉动整个服务业增速回升。预计二季度服务业增速将明显回升,下半年恢复进入平稳增长轨道。

疫情倒逼服务业创新发展提速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一些服务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发生新变化,对有效抗击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趋势,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提速和扩容。

(一)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线上化

受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改用线上渠道“足不出户”实现日常消费,不仅网络零售、游戏及娱乐等发展成熟的服务行业进一步快速增长,而且电影线上首播、线上课堂等一些新兴服务业态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同时,线上营销、供应链管理、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服务需求也加快了线上化步伐。例如,利用云服务平台促进应急物资的生产网络化协同,实现了短时间内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随着线上服务内容的丰富和人们消费习惯的养成,传统的服务行业发展模式和利益链条可能被打破,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和企业对线上服务的黏性。

(二)“智能服务”成为新的服务提供方式

此次疫情防控中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受限,为一些新兴技术开辟了市场空间。在消费领域,无人机送货、无人车载人等新兴服务供给方式大显身手;在生产领域,一些企业利用5G云端技术,针对疫情救治等特殊场景研发了消毒、清洁、测温、巡逻等机器人,并已在一些重点医院投入使用,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传染风险。随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智能服务”有望像“智能制造”一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线上工作”方式展现更大范围应用的前景

近期复工复产期间,由于隔离、限制出行等影响,倒逼不少企业和单位转向分散、灵活办公,由此推动了大量网上办公、视频会议、健康打卡等新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出现,有效促进了办公效率的提升。面对增长迅速的市场需求,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软件企业迅速优化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客户端软件或推出免费服务。尽管目前这一工作方式更多是被动选择,但随着相关应用研发的加快和对弹性、灵活工作方式接受度的提高,未来很可能成为很多服务业企业的主动选择,更好地促进服务业效率提升。

(四)共享经济的范围进一步拓展

此次疫情的发生,使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共享经济范围由商品和服务拓展到人力资源,“共享员工”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又一个创新亮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方面,餐饮、住宿等行业很多企业暂停营业,员工大量闲置,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快递配送等短期用工需求猛增,人力资源极为短缺。针对这一情况,多家电商平台率先发起了共享员工计划,为停业的餐馆、酒店员工开放临时岗位。这种短期调配用工的合作方式,是非常时期企业间应急的互助措施,也是未来增强服务业服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促进灵活就业的重要途径。

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的主要挑战

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及未来恢复经济运行常态后,加快促进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部分服务行业小微企业经营受到影响。服务行业中的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明显大于大中型企业,住宿餐饮业、文教娱乐业、批发零售业一季度营业收入预计同比下滑。由于停业或无法全面复工,企业在支付租金、员工薪酬、贷款利息和税费等方面有一定支出压力。从弥补资金缺口的渠道看,服务业企业向传统银行贷款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更多依靠互联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

二是线上服务需求和内容有待拓展深化。从线上服务消费构成看,目前仍主要集中在电商零售、外卖餐饮、网约车等领域,文娱、医疗、教育等行业还有较大挖掘空间和潜力。同时,由于我国制造业总体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产业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线上需求较为有限,服务方式有待创新,政策培育和引导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强。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由于短期服务业线上化提速,对于公有云、5G网络、超高清视频终端等基础设施需求迅速扩大。加之网络传输速度和带宽的限制,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传输质量以及大规模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服务体验。随着云平台承载越来越多的关键业务和重要数据,安全性也亟须加强。

四是灵活用工的制度性保障有待完善。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8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总数的比重达到46.3%,且近年来年均新增就业近千万人。此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恰恰都是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当前,共享员工等灵活用工方式仍处在企业间的合作探索阶段,薪酬发放、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制度保障须加快探索。一方面,对于灵活用工劳动者权益保护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共享员工模式与传统标准的劳动关系不衔接,聘用合同、薪酬发放等问题尚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

五是线上服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尚须提高。总体上看,传统的服务业监管方式是以线下为主,条块化和属地化的监管框架不适应线上服务的跨领域、跨地区发展特点,存在重复监管、过度监管的困扰。同时,政府线上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远程审批的权限有待提高,电子政务流程也须进一步优化。

政策建议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

(一)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服务行业企业的政策支持

在目前已出台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议针对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文教娱乐业、交通物流等行业企业参照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标准,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疫情期间及后续3个月给予服务业企业减免房租、物业费用、经纪佣金等互助支持的企业,凭减免证明可享受抵扣当年房地产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二)鼓励服务企业加快线上复工和拓展线上服务

鼓励零售、餐饮、文化、教育、房地产等行业拓展线上销售和服务。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信息及软件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更多利用远程办公等方式恢复营业和服务提供,为制造业复产提供有效支持。倡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开放平台、减免服务费等方式,为中小服务企业开拓线上服务提供支持。

(三)适时出台促进服务消费升级和加快服务创新的政策措施

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促进在线教育培训、网络诊疗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开展试点示范,对于学校、医院增加的设备与技术投入给予专项补贴。支持线上院线等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大电影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电影版权交易。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发挥互联网技术不受时空限制的用户触达优势,鼓励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加快智能服务、无接触配送、无接触自取等新供给方式发展。

(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服务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引导各类资本投向公有云、5G、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推动柔性生产线、敏捷供应链建设,加快改善信息传输质量以及大规模远程办公的体验,提高多样化互联网增值服务的供给能力。

(五)完善灵活用工的制度保障

进一步发挥线上服务和共享经济吸纳就业的“蓄水池”作用,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共享员工、兼职、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探索。创新保障模式,支持企业实施综合工时制和适当放宽非全日制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限制,探索周薪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及社保缴纳规定。

(六)提升服务业治理能力和水平

深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提高对远程生产组织方式、在线服务方式的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缩短审批流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监管”,推行以远程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探索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模式,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

(七)注重加强政策解读评估

为了加快恢复全社会良好发展预期,要注意做好国内外信息公开和经济数据解读工作,组织媒体、国内外专家客观、准确解读经济发展形势,切实提高信息透明度;对群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要给予及时、正面、合理的解释。同时,加强政策解读和及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促进各项政策落地,有效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刘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汉卿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