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1>01详情
返回列表

高世楫: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极端寒潮在冬天肆虐了北半球,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国已经行动起来。

中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新目标为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如何增强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国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生产到消费都要考虑碳排放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擘画宏伟蓝图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世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目标的提出,对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绿色低碳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高世楫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资源效率提高、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协同减排效应,中国在保持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在2005-2019年三个五年规划期间年均下降4.6%,实现了碳减排目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明确地、系统地将碳排放作为中国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约束因素,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机制设计以及实施推进方面,都要体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从生产到消费,都要考虑碳排放的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强化和完善碳减排制度和政策体系

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世楫表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要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在未来4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高出约一倍,任务艰巨,需要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地开展工作,达成如此高度的社会共识不会一蹴而就。

高世楫表示,直到2019年出台《欧洲绿色政纲》,欧盟用了30年时间,才以高度的社会共识将碳减排置于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中国自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以来,经过持续的努力,总体上形成了推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但若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协同、引导企业和民众自觉减排,还需进一步凝聚共识。

在他看来,一方面,国内碳减排制度和政策体系要强化和完善。目前,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MRV)的基础性碳排放核算制度仍不健全,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建设尚未有效运行;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各领域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政策之间缺乏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工作滞后。另一方面,国内碳减排的产业基础尚不牢靠。中国虽然在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绿色能源行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在传统高耗能行业及传统能源领域仍然存在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形成的高碳锁定效应显著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同时,中国在关键材料、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仍然存在短板。因此,为达成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和规划统筹。

国家发改委2017年12月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2021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成为指导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最新纲领性文件。根据相关文件,全国将有2225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并从2021年2月1日起正式运行。

高世楫表示,根据要求,碳市场配额总量由生态环境部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确定。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分配规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额。作为过渡阶段,目前主要考虑到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未来的碳价格将主要取决于配额总量设定的松紧程度。根据欧洲EU-ETS经验,为使碳价格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发展倾斜,未来应尽快实现以拍卖方式初次分配配额。未来全国性碳市场的规则和政策还需要持续完善,需要与碳排放强度区域分解制度、用能权制度进一步协同,需要与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协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推动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力争早日发挥市场化减排机制的高效减排作用。

金融业迎来机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将为金融业带来重大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金融业将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在产品同质化、传统经济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概念的提出将为金融业提供新的业务蓝海。将加速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目前,金融业绿色信贷相关产品快速发展,不少银行逐步建立了绿色信贷政策。中国发行人发行的绿色债券,成为了全球绿色债券市场的主导者。从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看,商业银行为主导,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和节能、污染防治以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领域,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

欧美国家对于绿色发展比较重视。王有鑫表示,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中外金融机构可以在绿色金融规则制定、国际绿色债券发行、国际绿色项目贷款、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深化合作。当然,随着绿色金融发展,未来金融业也面临挑战,包括如何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如何满足绿色金融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等。

王有鑫表示,为了更好地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应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控制碳排放量的抓手和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基础。他建议,在总结梳理目前的碳交易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在碳排放配额、企业参与范围、产品定价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性的安排,确保真正落实碳减排目标,避免由于推广过快对企业造成转型压力,影响经济增长潜力。此外,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目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融资工具比较单一。未来我国金融业应在绿色证券、绿色股票指数、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衍生品等方面有所突破。他认为,需要加强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建设,通过贴息、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


作者:记者 刘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