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9>09详情
返回列表

叶兴庆:在两个统筹中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日前举办的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45期)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就如何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出发,用“近无忧,远当虑”六个字概括了自己对国家粮食安全形势的看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叶兴庆进一步展开谈了他对如何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看法,提出要用市场化思维提高国内可持续、有竞争力的粮食产能,用全球化的思维来提高海外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可用“近无忧,远当虑”六个字概括

“近无忧”,是指从当前看,我国有底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因为我国有连续多年的粮食丰收作为基础,也有充足的库存作保障,而且我国也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有生产体系、储备体系和进口体系这三大体系作支撑,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至于俄乌冲突的影响,叶兴庆认为,这种影响在可控、可承受的范围内。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两个角度的分析:一是直接从俄罗斯、乌克兰进口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产品进口中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去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了1460万吨的谷物,这个进口量相当于我国去年全部谷物进口量的20%多。其中,玉米进口800多万吨,约占我国玉米进口的30%;大麦进口320万吨,约占我国大麦进口的26%;葵花籽油进口89万吨,约占我国葵花籽油进口量的70%。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反映俄乌冲突对我国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口量比较大,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粮价进一步上涨,这会抬高我国粮食、其他农产品乃至钾肥的进口成本,输入性影响比较明显。尽管如此,叶兴庆认为,相对我国国内庞大的产能和库存而言,这两方面的影响是可控的。

“远当虑”,是指从长远看要有忧患意识。之所以要有忧患意识,是因为我国的粮食需求峰值还没有到来。总的来看,国内粮食需求量会进一步增长。从国内生产发展来看,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我们水土资源的有限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农民老龄化和小农户分化程度的加剧、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国内粮食增产潜能释放构成制约。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大国博弈会进一步加剧,大国效应会进一步彰显。所以,未来全球进口体系的重构也会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我们进口的不稳定性。”叶兴庆表示。

用市场化思维提高国内可持续、有竞争力的粮食产能

叶兴庆表示,要做到“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应注重用市场化的思维来提高国内的粮食产能。这里有两个关系,当前尤其要引起关注。

第一个关系是处理好土地资源配置中行政规制与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关系。我国的资源特点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要有非常详细、严苛的行政规制,保护耕地资源的这根弦要始终绷紧,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农民要从事农业生产,其出发点是要增加收入、有利可图。所以,我们要尽量适应农民的需要,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国家的优先序与农民的选择权要统筹起来,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把国家的优先序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农民的生产经营选择行为,因此,要围绕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来强化我们的农业发展政策。

第二个关系是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保重点和保多样、保数量和保质量的关系。2013年,中央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五句话、二十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全国政协农业界委员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

叶兴庆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在提出大食物观也是指大农业观、大资源观,我们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护和用好耕地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他非耕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讲的“五句话、二十字”,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样一种安全观和安全战略要长期坚持,因为这是根据我国的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等基本国情制定的。

还有保数量和保质量的问题。现在“量”当然仍很重要,但人的需求在变化。即便是口粮绝对安全,其内涵也在变,要求也在提高。现在吃大米、吃面粉不仅仅是量够的问题,还有质量的问题,所以在保证数量安全的同时,还要提高品质安全。除了产品本身的质量之外,还有发展方式,也即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粮食的高质量发展。

用全球化的思维来提高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叶兴庆表示,在“五句话、二十字”的粮食安全战略中,有四个字非常关键也非常重要,即适度进口。当前要用好适度进口这四个字,需要从两个维度下功夫。

第一个维度是积极推进进口品种、来源地和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单一产品单一国家的进口依存度。应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站位来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个维度是要积极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氛围。这是需要引起智库和媒体重视的一件事情。

最近,美西方部分媒体试图把导致当前全球粮食危机的责任甩锅给俄罗斯,也试图把黑锅甩向我国。他们诬称,中国大规模“囤积”粮食推高了全球粮价。对这样的论调,国内的媒体、专家、智库应该尽快站出来以正视听。我们首先要讲清楚,目前全球的高粮价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即便是俄乌冲突以后产生的价格上涨,也要分清楚哪些是俄乌冲突导致的,哪些是美西方制裁措施导致的。因此,我们要把涨价的逻辑讲清楚,责任自然就明晰了。

其次,我们有责任讲清楚最近两年中国的粮食进口和库存变化。近两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较多,但我们并未抢别人口粮的市场份额。目前我国粮食库存量和全球占比的确比较高,但这是多年来逐步积累的。自2011年全球粮价峰值过后,2012-2014年全球粮价呈现回落走势,2015-2020年上半年全球粮价处于持续低迷和低位波动格局,我国的粮食库存正是在这个期间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最近两年突然增加的。所以,我们要解释清楚目前的全球高粮价不是中国进口增加导致的,也不是中国的高库存导致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全球粮食贸易来说,我国的进口增长是一种增量贸易,我们有14亿人的大市场,我们的进口量是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的增长,对国际市场的确有很大的影响。”叶兴庆最后表示,我们要在未来现代化的进程中用好“适度进口”这四个字,就需要用合适的话语向国际社会说明我国粮食进口增长的具体情况。同时,我们要通过南南合作、中非合作来帮助低收入国家,提高他们的农业发展能力,提高他们减贫的能力。


作者:记者 徐蔚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