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6>06详情
返回列表

赵昌文: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必须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活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步走”战略设计,确立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历史长河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由于本世纪初以来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所依托的核心科技主要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同时为了与此前几次工业革命保持一种历史的连续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或“新工业革命”似乎更为合适,本文接受新工业革命的提法。在英文中,工业与产业原本也是同一个单词,即Industry,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就是Industrial Revolution。从历史经验、客观基础、信念及制度看,中国有必要、有底气、也有能力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已具备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的经济产业基础

       按照关键投入品、主导技术及产业、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标准,世界经济史上至少已经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18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每一次颠覆性的科学和技术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巨大跃升。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新工业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与过去200多年来屡屡错过工业革命不同,中国当前已基本具备了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基础。

       我国已基本达到引领新工业革命的产业技术门槛。根据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或引领国不一定是当时经济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但也一定不是经济产业基础薄弱的国家,需要达到一定的产业技术门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初,英国是最领先的国家,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国不是英国,而是发展水平不如英国的德国和美国。不过,当时的德国和美国并非经济技术薄弱国家,其产业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追赶指数,即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与领先国家人均GDP之比,是衡量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的较好指标。根据麦迪森数据库,1870年德国和美国的追赶指数(德国、美国人均GDP与英国人均GDP之比)分别达到57.6%和76.6%。若将1870年德国和美国的追赶指数,作为工业革命引领国须达到的产业技术门槛的经验值,中国已基本具备引领新工业革命的基础。2015年,我国前五大创新区域(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人口与德国基本相当,追赶指数(人均GDP与美国人均GDP之比)就已经达到75.9%,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初美国追赶指数接近。我国人均GDP前七大省份人口规模接近于美国,追赶指数为54.5%,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初德国追赶指数接近。与此同时,中国在新工业革命可能孕育的部分领域,如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值得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可以由不同国家共同引领,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我国引领新工业革命并不排除其他国家的共同引领。在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面前,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即便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要抢抓机遇,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我国具有有利于新工业革命潜力释放的广阔市场空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可以为新工业革命提供巨大的驱动力。毫无疑问,一是需求引领。《共产党宣言》在描述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生产的革命”时,谈到“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厂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与此类似,中国庞大的国内需求也将为新工业革命提供需求条件,诱导新技术的扩散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供给驱动。新工业革命需要范式跃迁式创新,需要更多发挥新创企业的创造性破坏作用。只有维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使新创企业能够成长为大企业,从而取代或对既有大企业构成竞争,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庞大的市场空间就是维持较高企业纵向流动性的重要保障,给予了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空间。

       我们具有深度参与新工业革命的足够信念。在过往的三次工业革命中,可以发现追求国家富强的信念在工业革命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深度参与甚至引领新工业革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就会迸发出坚强的信念。

       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必须最大限度激发人的活力

       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其实本质上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激发人的活力。当前,要特别抓好“三个关键少数”,调动“一个绝大多数”。“三个关键少数”是指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家,“一个绝大多数”是指各类创业者。

       党政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让他们“心热”。激励党政领导干部,一是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党组织对待干部,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关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意见》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对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是要进一步抓好落实。二是着力增强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本领能力。特别是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要把激励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尤其是在三大攻坚战中,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力会直接决定整体工作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6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以科技人员为代表的专业技术人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让他们“心动”。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近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的政策性文件,特别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比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要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政策红利的落实,核心是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信任和更大的自主权,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减少各种检查评估,让绩效评价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

       企业家及创新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工业革命的关键驱动力,企业家的思想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要让他们“心宽”。历次工业革命都成就了一些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理查德·阿克莱特、约书亚·韦奇伍德、马修·博尔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奥古斯特·蒂森,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小托马斯·沃森、安迪·葛洛夫、罗伯特·诺伊斯、史蒂夫·乔布斯,都曾在创新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在新工业革命中,企业家及创新型企业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谁能更有效地发挥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的作用,谁就可能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

       一是努力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环境。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特别是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为此,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认真解决产权保护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剖析侵害产权案例。二是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下大力气改变一段时期以来出现的“清”而不“亲”的现象;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对企业家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更多理解、宽容、帮助。三是努力维持较强的企业纵向流动性。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反对各种垄断,防止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商业生态破坏现象,为各类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调动“一个绝大多数”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创业者的活力,要让他们“心想事成”。为此,要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促进新动能成长壮大。要简政放权,取消一切没有必要的准入限制;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套利”机会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要强化创新收益权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才能激励创新;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对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赵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