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22>22详情
返回列表

以数字新基建推动湾区协同发展

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十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实现超4倍增长。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增速超GDP同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约为8.1%,对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实力雄厚,科创、金融、服务等体系健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在国内五大城市群中名列前茅,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可复制、有推广价值的行业企业转型标杆案例。

与此同时,在湾区部分城市、县城和乡镇区域,仍旧存在资源不协调、供需不匹配、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弥合各行业数字鸿沟?南方日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蔡跃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软件与系统研究部主任杨晓明,国家工信安全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长李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广东省数字经济协会会长朱金周等专家,共议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夯实产业集群

培育“链主”、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生态

南方日报:如何感知数字经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背后有哪些关键因素?

李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实,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无论是网购、移动支付、看短视频、玩电子游戏,都让我们参与到数字经济之中,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也是数字经济的推动者。

杨晓明: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数据、政策、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蕴含着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政策则为建立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大市场提供着顶层指引及制度保障;数字基础设施为数据从产生到价值创造提供重要承载;数字技术是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原动力;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掌握传统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是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做大的根本。

南方日报: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凸显了怎样的竞争格局?

李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数字产业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如美国的“国家量子计划”、欧盟的“欧洲数据战略”“2030数字罗盘计划”、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韩国的“国家半导体产业计划”,等等。

因此,我国也亟须牢牢把握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先机,锻造长板优势,补齐短板弱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蔡跃洲: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链齐全、市场规模超大两方面,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还不少,包括工业软件、操作系统、高端芯片及其上游的材料设备等,抢占产业制高点,必须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尽快实现“卡点”技术突破和大规模应用。

杨晓明:除了尽快在“卡脖子”技术上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还要积极构建开放的数字生态系统。实现数字经济做优做强做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又需要在各自垂直领域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优质企业积极加入全球数字化合作中,在细分赛道上抢占数字经济的价值高地。

增强协同发展

加快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南方日报:大湾区城市众多,资源禀赋各异,如何推动不同区域、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发展?

朱金周:相较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大湾区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已形成一定特色,包括区位特色、产业特色和空间特色,未来应进一步突出和加强。

一是区位特色。大湾区在数字化治理上存在三种制度安排,不断探索创新粤港澳三地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可以为全国提供数字经济跨境合作的鲜活经验。

二是产业特色。作为制造业大省强省,广东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众多,在第二产业上的数字化投入远超第三产业,达到12.9%,全国最高,这是和全国其它区域相比的一个鲜明特色。实际上,在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建设上,广东是做得早、投入大、投入实,走在全国前列。所以,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上,应该延续这样的基础和优势。

三是空间特色。在数字经济城市的空间牵引模式上,粤港澳形成了深圳、广州组成的“两超”和东莞、佛山等城市组成的“多强”梯度发展的格局。这也是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有明显区别之处,应基于这个基础上,强化“两超多强”的空间牵引模式,带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杨晓明:要畅通数字基础设施,这就要建立广泛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依托龙头企业提供业内通用的数字底座。此外,还要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壮大,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降低转型成本

数据资本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南方日报: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参差不齐,如何推动它们加快转型?

杨晓明:一是客观看待行业差异,率先部署典型场景。要正确认识行业数字化水平发展差异,根据不同行业施以相应的数字化推广举措,抓住影响面大、数字化难度不高的应用场景率先开展,以点带面促进行业纵深应用。

二是加大公共服务平台供给提升赋能水平。要发挥好平台赋能的作用,统筹布局行业级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行业应用成本,特别是转型收益慢、效果不明显的行业。三是鼓励跨行业跨领域数字化转型经验交流。要鼓励知识技能的传播,善于提炼和总结数字化应用先进的行业经验,移花接木,在其他行业应用试点。

蔡跃洲:近两年来,中小企业对于推动数字化转型已经形成了共识,最大的瓶颈还是数字化改造的投入问题。对于政府来说,重点发力的方向应该定位于,通过布局数字新基建、实施普惠性扶持(补贴)政策,尽可能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门槛。

朱金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会考虑成本问题,但要看到的是,数据化转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数据资本化,也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解决转型成本的问题。

作者: 许隽 郜小平 姚翀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