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3>3详情
返回列表

物联网跑出发展加速度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整体呈现良好态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突破瓶颈推动物联网覆盖空天地海


什么是物联网?从概念到深入千行百业,物联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驰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对于物联网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经过近十年探索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种将各类计算设备、机械传感器等具有感知物理世界能力的物体相互关联的系统,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进而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以形成知识和决策,服务于各个行业领域应用。从全球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感器网络。标志性事件是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组织召开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研讨会,主要议题包括传感器、感知数据处理技术与算法和分布式软件。


第二个阶段是个体感知,即通过普适移动感知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标志性事件是1991年美国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首席技术专家马克·维瑟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认为计算机会融入网络、环境、生活,因此计算机会更小、更廉价、有网络连接,有超越图形界面、可以和环境进行更多交互的手段。


第三个阶段是移动群体感知网络,即当前物联网发展阶段。随着手机等智能终端载体飞速发展,其强大的感知能力使之成为重要感知体,通过普适移动感知设备搜集物理环境数据。


面向未来,物联网将构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移动群智感知网络。可以预见,物联网应用将覆盖空天地海,深度融合天基网络、空基网络、地基网络,充分发挥不同网络功能,实现广域、深度、精准的感传算控一体化。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提出“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应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目前从技术维度看,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移动群智感知网络亟需突破的技术点包括:相关基础理论、面向海量物联网终端的人工智能模型持续训练方法、大模型驱动的群体互动感知技术等。


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物联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陶元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物联网。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撑。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我国物联网产业保持平稳发展,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3.9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坚实数字底座。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已初步形成窄带物联网、4G和5G多网协同发展的格局,网络覆盖能力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5G基站总数达337.7万个,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80%,窄带物联网规模全球最大,实现了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物联网连接数保持高速增长,用户规模取得新突破。截至2023年11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超23亿户,同比增长27.2%,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7.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即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


技术创新持续发力。我国物联网技术不断迭代更新,持续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网络方面,随着无线连接技术突破,低功耗广域网商用化进程加快,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5G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我国5G轻量化(RedCap)技术已在2022年完成关键技术测试,能满足工业制造、车联网、远程抄表等场景的速率和功耗需求,降低部署和使用成本。物联网虚拟平台、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物联网平台迅速增长,带动服务支撑能力提升,涌现出爱智操作系统、轻量级操作系统等一大批物联网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终端应用场景。新技术融合方面,区块链、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不断融入物联网,带来创新活力。


行业应用不断拓展。物联网加速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渗透,在农业领域,形成了实时监测、地形勘察、质量安全管控等应用场景;在制造业领域,涌现出远程运维、能源监控、安全监测等物联网应用新模式;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于疫苗追溯、沉浸式体验等,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消费领域应用潜力加速释放,全屋智能、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智能门锁、车载智能终端等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智能门锁市场出货量为368万台,同比增长13%。社会治理领域加快规模应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多个领域加快落地,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生态日益繁荣。物联网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华为、中兴微电子等企业加速布局物联网芯片;移远通信、广和通、中国移动等公司深耕移动物联网模组,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包揽前三,占比近50%;百度、腾讯、浪潮等企业加快构建物联网平台,向各行业领域渗透。一批技术领先、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影响力强的优质企业涌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1000家,截至2023年9月,我国物联网投资数量达64件,投资金额达66.73亿元。随着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不断涌现,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


随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物联网产业预计将保持高速增长,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万物互联需求不断激发,物联网发展态势强劲,正从小范围局部应用向较大范围规模化应用转变,从垂直应用、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转变。二是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加快融合,将传统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连接范围、方式提升为人、机、物深度互联,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过渡,加快迈入智联网时代。三是物联网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合作伙伴,联合行业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加快探索统一的标准协议,促进物联网终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加快构建开放协同、跨界融合、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