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报告>报告详情
返回列表

2024数实融合企业TOP100发展报告

1755781868705486.png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中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数实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期,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数实融合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自2021年 10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来,“数实融合”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沃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科技的叠加、选代、融合,加速了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发展,更带动了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源泉。大量实践案例表明,“数实融合”起到了激发、催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数实融合企业作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本单位,其成长性、创新性反映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展数实融合企业评价,挖掘一批数实融合标杆企业,有助于促进我国更多企业战略模式创新、产品范式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加速产业重构与升级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进选典型案例,能够向社会传播更多基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实体经济基础规则产生变革的新方式,为赋能千行百业、培育更多具有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特征的领军企业贡献力量。

本报告是中国企业评价协会首次以“数实融合”为选题名称开展的企业评价研究成果。报告基于协会自2021 年起连续三年围绕“数实融合”开展的“新型实体企业”评价研究成果,延续了部分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框架。鉴于 2023年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新要素、新技术、新业态对数实融合带来的颠覆式变化,本报告对评价主旨、企业类型取向、关键评价指标、研究方向都做了较大调整。为使本报告的选题名称更加贴切研究成果且简明直观,自本年度起,本报告定名为“数实融合企业TOP100 发展报告”。本报告财务数据采用 2023年度企业财报数据,市值数据采用2024年6月30日的收盘数据,舆情数据取自 2023年6月至 2024年6月的主流媒体新闻信息。

与“新型实体企业”报告相比,“数实融合企业”报告做出了以下主要变化:一是样本范围扩展。由以上市公司为主的 1.7万余家企业样本范围扩展到近 17万家企业的样本空间,融入了超过 14万家全国及各省的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企业类型取向调整。本报告“数实融合企业”更倾向于专业型的“数实融合”科技公司和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实体企业。大型央国企集团和产业板块繁多的大型民企集团不参与本评价项目。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央企二级数字化科技公司、民企集团二级专业公司脱颖而出,数实融合特征显著、入围榜单。三是关键评价指标调整。本报告评价方法压缩了收入、员工数等传统的规模指标的权重,增加了代表数实融合鲜明特征的研发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效率指标(如全员劳动生产率)、场景指标(应用场景创新)、数据要素指标(如数据要素流动、数据资产管理)等,并增加了案例分析对评价结果的贡献。四是研究方向扩展。从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数字化等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的数实融合研究方向,扩展到数据要素对实体产业发挥乘数效应,AIGC大模型赋能产业数字化效率提升等更多领域,结合场景创新、技术创新,判别企业数实融合成效,挖掘新质生产力。本报告推出数实融合 TOP100 榜单、重点地区子榜单以及潜力榜,从多个维度展示数实融合企业的发展成效。总体来看,我国数实融合企业快速发展,在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具体表现在:

“数实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企业营收、净利润增幅明显。数实融合企业 TOP100 中,以工业数字化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占比 40%;具备智能制造板块的业务或产品的企业占比61%;数实融合企业 TOP100 总营收超 6.6万亿元,其中千亿级企业21家、百亿级企业 33 家,平均收入增长率达 46%;净利润合计近 3651亿元。

智能提速,应用场景多点开花,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但行业、地区差异较大。TOP100 企业中通信设备、显示技术、网络安全、金融领域数字化程度超过50%;大模型应用企业占比接近70%;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与赋能成撬,分地区差异明显,北京、广东的数实融合上榜企业分别为33 家、19 家,其余省份皆不超过 10 家。

加速核心技术攻关,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居领先地位,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不均衡。TOP100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 14.21%,超过科创板、北交所、创业板以及A股主板等各板块的平均水平,高于科创板两个百分点;平均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达 295件,是科创板平均专利授权量的6倍之多;但从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来看,TOP100企业的专利授权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领域,接近其他领域总和,整体结构上不均衡。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职业涌现,数字人才供需不平衡。TOP100企业中,工业数字化、城市治理、企业数字化等主营业务板块,研发人员总数排名前三,分别为28.5万人、12.4万人、9.7万人,研发人员占比均超过 30%,高于A股上市公司各板块均值;而虚拟现实、智能交运、能源数字化、农业数字化产业,企业数量、员工总数及研发投入规模均相对较小,四个产业研发人员合计仅4.6万人,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存在大量潜在的数实融合人才需求。

顺势而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平台功能、安全策略等均发生明显转变。TOP100企业中,采用智慧供应链平台的企业有 52 家,采购智能化水平具备优势;为其他产业链提供智慧供应链第三方服务的企业有 26家,成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在跨行业跨领域传导,促进更多产业提升供应链效率;重视信息数据准确性的企业有 85家,数据质量建设进一步加强;具备碳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平台功能的企业有31家,ESG 理念更加深入;采用分散化、网络化安全策略的企业有96家,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聚焦数据要素流通,加强数据资产管理,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TOP100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关注“打破数据孤岛、提高数据质量、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有效开展数据治理建设的企业有 49 家,数据合规建设及数据资产评估与入表还存在差距;数据要素平台型企业有 73 家,更多力量参与到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



专家评审委员会

联席主席       侯云春  许宪春

委       员 (排名不分先后)

                       马传景  江  源  张跃文  姜兴宏  崔新健

编辑委员会

主 编       李春伟 莫天全 刘晓明 

副主编       刘李佳  黄 瑜   

成     员排名不分先后 

                于  越  王  建  边海光 孙 慧 李 茂 杨  帆  周小钰  侯跃峰   赵  威  郭录佳  蒋云峰  鲍明文

执 笔    (新经济企业TOP500研究组)   

               蒋云峰




扫描二维码查看下载《报告》全文

1_1056382509_171_85_3_1036199285_bb404e42923f0e3af0311d8e8584b3e7.png